登入

主日信息
家庭月講章系列-4 : "一件不公平的事" /愛家基金會

一件不公平的事  /愛家基金會

 

經文:馬太福音十八章21-35

21: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麼?」

22: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23: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

24: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

25: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

26: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阿,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

27: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28: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

29: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

30: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

31:眾同伴看見他所作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

32: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33: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麼?』

34: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

35: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引言

你曾否感到人生不公平?對於願意跟隨耶穌的旨意與道路的我們而言,當看到一些不信祂的人卻過得很好,我們很容易有挫折感;當你看到身邊的同事搞小動作、阿諛奉承贏得主管青睞、看到生意人用欺騙手段贏得大筆財富,看到政要官員坐擁高薪,貪汙作惡,卻始終沒有受到制裁;當你看到別人好像一帆風順,自己或家人卻苦於財務或健康上的問題,你心裡有什麼感覺?是否會有種受騙、上當、覺得上帝很不公平的感覺,就好像我們行事正直卻反而吃虧…。

如果你曾有這樣的感受,那麼你有位知音。詩篇七十三篇列出詩人眼中所見惡人卻發達的情況,「他們譏笑人,憑惡意說欺壓人的話;他們說話自高。他們的口褻瀆上天,他們的舌毀謗全地」,但「他們死的時候,沒有疼痛;他們的力氣卻也壯實。他們不像別人受苦,也不像別人遭災。所以驕傲如鍊子戴在他們的項上,強暴像衣裳遮住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眼睛,因體胖而凸出;他們所得的,過於心裏所想的。……他們既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詩人也很誠實的寫出他心裡的感受:「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在我們生活當中,常常都在經歷這種「眼見惡人享平安」的體驗,我們可能會想問上帝:「這,公平嗎?」耶穌在世上講了很多的比喻,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個王與僕人之間的故事。

 

信息

一、欠債、還債、免債

馬太福音八章21-35節,耶穌給彼得講的一個故事,故事的前半段有兩個主角:王與僕人。王要和他僕人算賬,這個僕人欠了主人一千萬銀子,聖經說「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阿,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僕人所欠的「一千萬銀子」原文為「一萬他連得」,等於當時普通工人六千萬天的工資,換算為今天的工資,若以一天1,000元的工資來算,大約是六百億台幣的鉅款!不知道這位僕人如何欠下這樣一筆巨額債務,主人大概也知道他償還不起,他對僕人提出了第一個還款方案你就把一切所有的都賣了來還債吧!在這裡,僕人做了幾個動作:他「俯伏」在地,顯示他知道錯了,願意悔改;僕人跪著「拜他」,並說:「主阿,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他是用一個謙卑的心,求主開恩、並許諾未來他將要更多的奉獻給主人。

主人看到他的悔改「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短短的一句話,就免了這位僕人幾輩子都還不起的債務,他甚至連勞動服務、牢獄都不用去執行,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多大的恩典,但可以想像這個僕人欣喜若狂的樣子。他應當是抱持著萬念俱灰的心情來到主人面前的,絕對想不到主人會這樣對待他。然而,當他走出主人家,卻遇見了他不想遇見的人一個欠他十兩銀子的同伴,這裡說「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前一刻他還欣喜若狂地感謝主人免了他「不可能還得起的債」,下一刻卻面目猙獰的向朋友追討「十兩銀子」,原文為「一百個得拿利烏」,相當於普通工人一百天的工資(若以一天1000元工資來算,約是10萬元),還不到自己欠主人債務的六十萬分之一。

朋友的反應是「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這個僕人好像暫時失憶了!他好像忘了剛才他也做過一樣的動作,他忘了方才得到的無限恩典,被主人免去還不起的債務,面對這少許、對方償還得起、也應許會償還的狀況,他竟不肯,還把他告到監裡。其他的同伴知道了這件事,覺得真是「太不公平了!」看不下去了,就跑去告訴主人,主人勃然大怒,責備了他一番,並「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聖經沒有記載後來這個僕人怎麼了,但如果依據主人的決議等他還清債務,才可以從監裡出來,那麼,我想他應該是出不來的!

 

二、究竟誰不公平?

從這段耶穌的比喻中,可以看到好多的「不公平」!第一個不公平是一般人看這個故事時的想法,覺得這個被王赦免的僕人很不厚道,他對他的朋友不公平,因為王赦免他千萬,但他卻連十兩銀子也要跟人家計較,難怪旁邊的人看了生氣、覺得他太可惡了!不公道。

第二種不公平,也給我們另一個思考,就是關於這個欠千萬的人,他其實好像也沒有真的大奸大惡到哪裡去?會不會就是有好多人欠他十兩,但沒有人肯還他,以至於他會欠下千萬?在他累積千萬之前,或許他也一直在等待別人還他錢,但一直等不到?而他其實也是依循「公平的」律法,去向朋友處理債務?更糟的是,大家(其他同伴、包含我們在讀聖經的這些人) 卻都只怪他沒良心,覺得他虧待別人,卻沒有人怪那欠他十兩的人?又如果耶穌把兩段故事的時間交換,僕人先去向朋友討債、接著自己的罪債才被王赦免,大家可能只會說:僕人很幸運、主人很有憐憫,搞不好故事後面還會加一句:僕人就後悔他之前所做的。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時候發生、從不同的角度,好像也會產生不同的「評語」。

在這段主題中,耶穌強調的是「饒恕」這個主題,祂沒有論到公平不公平這樣的問題。若祂在乎的是人所謂的「公平」,祂大可以在彼得問祂:「主阿,有人得罪我時,饒恕他七次可以嗎?」的時候,就告訴彼得:「七次?你是傻瓜嗎?原諒他三次就夠了吧!」是阿,第一次可以原諒,第二次可以忍耐,第三次?夠了吧!

當時,猶太拉比的教訓是饒恕人三次,彼得已經提高標準到七次了,他大概以為耶穌會嘉許他的寬大,但耶穌的標準更高,耶穌說:「不是七次,乃是七十個七次。」七在猶太人的觀念裡是一個完全數,七十個七次代表的是要「完全饒恕」別人無數次。不管他得罪你幾次,你就是要完全的饒恕他。

 

三、為什麼「免債」這麼難?

「饒恕」是不是件簡單的事?多數人會回答:「很困難!」我們會教小孩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說「請、謝謝」是比較容易的,但要跟人說對不起,就困難許多。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越來越難去饒恕他人。因為被得罪有可能是被倒會錢、被欺騙、被羞辱、被背叛、被冤枉、被陷害……,這些不僅牽涉到個人的利益,更牽涉到個人的自尊,最痛的是傷了人的「心」。

基督徒在理性上都知道耶穌要我們從心裡去饒恕別人,但我們也都承認要衷心地饒恕別人,實際上非常困難,有人甚至會說「不可能」。在家庭裡,最難處理的也是這種感覺被得罪、被虧負、被不公平對待的痛苦。在聖經中有幾個非常需要彼此饒恕的家庭:亞當家-包括夫妻之間、兄弟間,還有造成親子間的關係都需要寬恕;雅各家-最明顯的是兄弟因為父母偏心,造成的心理創傷,連帶親子間也有傷痛;大衛家其中複雜就不在話下了。這些家庭中間充滿欺騙、搶奪、痛苦,都不是爭辯你錯我對、把誰賣掉或殺死對方就可以解決的,唯一能讓這些家庭,蒙神喜悅的方法只有饒恕。

 

但為什麼饒恕是這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呢?可能的原因有幾個:

 

1.       我們的心理受到傷害,越愛對方反而越恨對方,越無法饒恕:有人以為「恨一個人」代表的是你討厭對方、不愛對方,但在某些狀況下,你越恨一個人,表示你對他的愛是越多的。當你越愛一個人、但他卻深深傷害了你的時候,這份愛就會轉化為恨意,幫助我們去說服自己好過一點,卻也維持自己與對方在心理上的連結。有句歌詞是這樣說的「我最深愛的人,傷我也最深」。親密關係間的兩難往往是:跟你親近,我會覺得受傷;不跟你親近,我會覺得孤單。跟你說了我的真心話,你會走;無法跟你說我的真心話,我會走。對於那些我們越愛的人,我們越不容易真正的饒恕他們。

2.       無法認同對方的行為,所以無法饒恕:如同詩篇七十三篇所描述的,對方可能是個口出惡言、自高自大、對人不忠、行徑惡劣的人。你真是看他的行為不滿意到了極點,說什麼都不可能饒恕他。

3.       自己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覺得受委屈:如故事中那個被關到監裡的朋友,恐怕心裡也會覺得委屈,想說:我也不過欠了你十兩銀子,我都說我會還了,你為什麼沒有用主人待你的方式來對待我?又或者沒有給我任何悔改的機會呢?……然而,每個人對「公平」的標準都不一樣,有可能對他來說,這只是件小事,但卻令我們感到受傷、受委屈,心中產生不公平的感覺,使我們沒辦法去饒恕對方、沒法放下受傷的情緒。不能饒恕的原因有很多,但以弗所書四章3132節告訴我們:「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我們都知道要饒恕別人,才能從苦毒、忿怒等情緒中走出來,但為什麼還是有些人喜歡留在怒氣中間,不肯饒恕呢?

 

黃維仁博士分析這些人的心境是:「因為記恨跟不饒恕可以讓我們覺得高人一等,當我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錯時,我可以不用看到我自己本身裡面的垃圾、髒東西,我可以專注的去改變你,而不用去改進我自己。另外一個不肯饒恕的理由,是當我們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時,一方面可以得到同情,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有權利可以去傷害對方。」恨會帶來恨,愛卻可以醫治恨。無論是傷害別人、或是不願意饒恕、讓自己在內心不斷扮演一個「受害者」的角色,這對親密關係都只會帶來傷害,而沒有任何幫助。

 

馬太福音六章12節,耶穌教我們要這樣禱告:「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14節又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的們過犯。」我們的天父就像故事中的主人一樣,他對我們的饒恕是我們一輩子也還不起的罪債;而那些對不起我們的人、虧負我們的人,就像那僕人的同伴,我們既已蒙神赦免,是否也更該激勵我們自己,免去他人積欠我的十兩銀子。

 

四、處理不公平的唯一方法是饒恕

確實,在生活中實踐饒恕並不容易,但有幾個方法步驟,是我們可以努力做看看的:

1. 處理債務:如主人與僕人要清算積欠的債務一般,我們也要去清理自己心裡積累的垃圾。決定面對真相,承認我受傷了,面對傷痛:

 

我們通常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逐步回憶起事件的經過,因為我們心中的某些部分並不想回到過去的記憶。詩篇三十四篇18節說:「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神要安慰醫治我們,需要我們先敞開自己、讓祂靠近。決定去面對件事情、承認自己曾經受過傷,並去探索存在自己內在深處的情緒是什麼?是害怕?罪惡與羞恥?或是生氣?難過?被背叛?……找一個可信任的朋友或輔導,講出你的情緒,或是你可以將你的感受寫下來,讓自己有一個抒發的管道。當然,你更可以在禱告中跟我們最親近的朋友耶穌,訴說你心中的傷痛。

 

2. 謙卑認罪:承擔責任,檢視自己在衝突中的罪與責任。俯伏在上帝面前,先承認自己的過錯,如同僕人與欠十兩銀的人,俯伏拜主,求神光照讓我們知道我們自己不對的地方。聽到這裡,弟兄姊妹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我明明就是那個「要饒恕人」的一方,還有什麼「責任」是我要承擔的呢?捫心自問,大部分的衝突、傷痛事件,雙方都有責任。如同僕人與欠他十兩銀的同伴,若沒有同伴欠錢在先,怎會有僕人不免債、告他到監牢的後果呢?前句經文告訴我們:「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靈性痛悔就是要我們謙卑地去看到自己真實的光景,去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在過程中也有過錯,神才能夠幫助你。要去承認自己也有過錯,將自己從「全然的受害者」角色脫離出來,相當不容易,但詩篇五十一篇17節說:「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神不輕看每一個願意俯伏、謙卑悔改的心,唯有先承認每個人都不完全,不只是對方對不起我、我也有做錯的地方,我也曾在無意之間傷害過別人,神的靈才能幫助你、賜給你那憐憫與恩慈的心。

 

3.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衝突的過程中,他的想法、感受、處境如何?只有自己受到傷害嗎?還是自己也有讓對方受到傷害的地方呢?馬太福音十八章27節論到,主人寬恕僕人的重要關鍵是他「動了慈心」,這裡的「動了慈心」原文字為splangchnistheis 或譯作憐憫(太九:36,太十五:32,太二十:34)。憐憫的心指的是:去看到對方背後有個受傷的小小孩、去看到對方忿怒情緒底下的那個柔情與憐愛(註:參考親密之旅學員手冊p.55 情緒金字塔),去看到對方想愛你、但卻不知道如何表達,去看到對方心靈困苦的需要……。 黃維仁博士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當我們沒有感受到愛,並不等於愛不在身邊。當我們感受到傷害,也不等於別人故意要傷害我們。活在愛中的秘訣,就是拿著心靈的筆,常常標明別人的長處、善意和所做的努力。」在衝突與傷痛中,雙方都在爭辯究竟是你對還是我對、你錯還是我錯? 是你對不起我比較多、還是我對不起你比較多,都想要爭一個「公平」。然而,即使你可以找到一萬個人來證明你對、他錯,你還是輸了。因為兩個人的心都受了傷,你贏了理,卻傷了情,導致雙方都輸。不爭辯對錯、公平,而是用一個憐憫的心,努力去看到自己、看到對方的心與真正的需要。

4.以基督徒的人性觀看雙方:承認我們每個人都傷害過別人,需要請求他人饒恕;承認我們都有罪,需要被神饒恕。因相信我們的罪已蒙神赦免,勉勵我們因著愛神的緣故,去饒恕別人。故事的最後,主人對僕人說了一句話:「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麼?」我想主人說這句話的心情,應該是忿怒、惋惜,他內心想不透為什麼僕人會如此行,他也為僕人感到難過,因著他的不饒恕,所以也無法蒙

饒恕了。歌羅西書三章1213節說:「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我們都是蒙神饒恕的人,我們是否也可以順從神對我們的期待,去饒恕其他人?

 

5. 決定饒恕:對自己、對上帝公開承認自己願意饒恕。若對方也願意承擔他的責任、認錯時,能更進一步與他復合。在我們認清傷害、處理完情緒後,我們可能會有一種別人虧欠我們的感覺,這能夠幫助我們釐清,在何處我們仍緊握著情感的借據不放,以及在何處我們需要饒恕。決定饒恕可以是自己單方面在心裡放下這個纏累重擔,你可以:

(1) 向神禱告,把你心裏的難過、把你對這件事情的感覺、所受的傷害告訴神,在禱告中承認自己也有錯誤,請求神的原諒,最後,為對方禱告;當你回想起傷害你的人、感到有能力去祝福他們,這是饒恕的第一步。

(2) 你也可以將這些情緒、傷痛、悔罪、祝福寫成文字,收藏起來。

(3) 找一個信任的朋友,告訴他你心境的轉變。

 

透過這些饒恕的步驟,幫助自己單方面從仇恨、痛苦的監牢裡走出來。不需要靠著自己的改變,自己本身就可以成長、心靈得釋放,不需要為了對方的一些錯誤,而一直記恨、陷於痛苦的境地。

(4) 復合:饒恕的進階級,是與當初傷害我們的人面對面「復合」,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認錯、請求對方饒恕、也表示願意饒恕對方。饒恕可以是我們自己單方面的原諒對方,讓自己從心裡的監牢裡走出來,但「復合」就需要雙方的努力,對方也需要為自己做錯的事情承擔責任。在對方不願意認錯之前就復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6. 實踐饒恕:堅守原諒的心。真正的饒恕需要時間,當你太快饒恕,沒有真正的面對所遭遇的事情,去處理內在的情緒、在心裡放下傷痛忿怒,這不是真正的饒恕。糟糕的是,人心的軟弱常常會讓我們原本已經決定饒恕的心,又再次被挑旺起來。有時候你明明已經決定饒恕的,但過了幾個月,卻又莫名其妙的生氣、仇恨起來,這時人會有兩種「不饒恕」--不饒恕對方曾經傷害我們;不饒恕自己,怎麼沒有真正的饒恕。弟兄姊妹們,不要灰心!神知道我們的軟弱,祂知道你的心受傷太深太深了,沒有辦法一次就真的放下,神知道你需要祂的力量。當你發現自己又陷入那個舊有的愁苦、不能饒恕的憤恨當中,儘管坦然無懼的來到神的施恩的寶座前,為要求憐憫、得恩典,作應時的幫助。一次又一次的求神幫助自己饒恕,靠著我們自己的力量,真的無法真正的饒恕,唯有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才能堅守真理道路。

 

結語

有饒恕才有未來,如果我們只是活在過去的憂傷和懊悔裡面,心裡就只有昨天的痛苦,而沒有今天和明天的快樂。在你的生命中,是否有家人、配偶、朋友在你心裡,造成大大小小的傷害?你還無法放下的。請記住:饒恕絕不是縱容別人的罪惡,或免除別人的責任;饒恕是放掉自己對過去的執著,是我們決定不再懲罰那些傷害我們的人;饒恕不是假裝自己沒有受傷,而是讓上帝來醫治我們的傷口。饒恕不代表以後他就不會再犯同樣的罪、也不代表以後我們的傷口就不會再痛,而是把公義的主權交給聖潔的上帝,把身上的重擔煩惱交給耶穌。

詩篇一百零三篇8-13節說:「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他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天離地何等的高,他的慈愛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他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他的人。」「饒恕」不單單只是為了自己、為了別人的好處,更是我們蒙福的開始,當我們開始學習饒恕的功課,神的慈愛、憐憫、恩惠,就要大大的澆灌在你的身上。

今天的講題是「一件不公平的事」,若要說,什麼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事?我想是上帝派祂的獨生子耶穌,降世為人,為贖世人的罪,受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用祂的寶血洗盡我們一切的不義。世人的罪干耶穌什麼事?祂大可以不要這麼做,但祂卻順服了,只因為天父上帝是這樣的愛我們,希望我們能再次與祂連結、享受祂的愛。弟兄姊妹們,當我們想到這裡,世間還有什麼不能饒恕的呢??

 

反思:

1. 我是否相信耶穌的寶血,已經洗盡我身上的罪汙?我能夠坦然無懼的來到上帝面前禱告?為求憐憫、蒙饒恕?讓耶穌做我們隨時的幫助?

2. 在你心裡,有沒有還無法放下的傷痛?無法饒恕的人?你是否願意讓耶穌進入你的心中,醫治你的傷口、撫慰你的情緒,賜你平安喜樂的生命?

 

 

收聽/下載主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