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主日信息
在危難中仍然要服事神[方順儀傳道]

在危難中仍然要服事神[方順儀傳道]

路加福音十:30-35
    耶穌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途中遇到強盜。他們剝掉他的衣服,把他打個半死,丟在那裏。剛好有一個祭司從那條路下去;他一看見那個人就從另一邊走開。同樣,有一個利未人經過那裏;他上前看看那人,也從另一邊走開。可是有一個撒馬利亞人路過那人身邊,一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他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口,替他包紮,然後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一家客棧,在那裏照顧他。第二天,他拿兩個銀幣交給客棧的主人,說:『請你照顧他,等我回來經過這裏,我會付清所有的費用。』」

●引言:
在這段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裡,所談到的事好撒瑪利亞人所展現的服侍及原則,患難中似乎是那位遇到強盜被打個半死,丟在那裏沒有關心的旅人,而不是這好撒瑪利亞人,可是若沒有將心彼心同感身受的服侍,仍然只是皮毛膚淺,觸碰感動不了人心。可能那些身處在為難中的人,可能他們不敢要求能有如此這般好撒瑪利亞人來服侍他,但在這事態炎涼的環境中,能有如此服侍更加是如同荒漠中的甘泉、寒冬中的溫暖。這樣子的服侍是價值極高屬天的服侍,更是主所稱讚你是忠心良善的僕人。
馬太福音 25:31-46
   當人子在他榮耀裏、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
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豫備的國。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喫.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
義人就回答說、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喫、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呢。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王又要向那左邊的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豫備的永火裏去。因為我餓了、你們不給我喫.渴了、你們不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不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不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裏、你們不來看顧我。他們也要回答說、主阿、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裏、不伺候你呢。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不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
    這些人要往永刑裏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裏去。

    所以服侍神的認知就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謂等我老了退休後有了錢有空閒再來服侍。因為身邊時刻會出現這樣弟兄或姐妹,他們的出現可能不都是你方便的時候,或是等到你有能力有閒的時候才出現,重要的是常要作預備、隨時作、盡力作、持續的作,重要的是對的事『先作』再說,若是過於能力以外,再要找人一起作,有了永恆的價值留置我心當仁不讓,就會不在乎自己是否方不方便的問題,而是我願意!但要如何服侍怎樣有效服侍的問題了。因此我要從(路加福音十:30~35)來分享讓我們一起學習這「服侍的原則」。這「服侍的原則」就像服侍的十個階梯一樣,一級接一級往上升。現在就根據這段聖經來學習這十個服侍的原則。

●第一、有愛,才有感動人的服侍。
撒瑪利亞人在猶太人的心目中,無論在血統上或信仰上都不純正,根本不納入他們的『鄰舍』之列。更何況普遍世界環境的價值關是『自掃門前雪,沒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態度莫管閒事的心態,如同經文裡的祭司和利未人一般,因此造就出被傷害欺凌轉變成欺凌傷害別人的強盜,但是聖經在第33節告訴我們,撒瑪利亞人心中有愛,當他看見那受傷的人「就動了慈心」,這「動了慈心」說明他心中充滿愛。並且遮掩了許多的罪,所以我認為「愛」是服侍的第一個原則。

●第二、主動就近別人的服侍。
有效服事的第二個原則是站上「主動」的位置。主動的相反是被動。主動的服侍是從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在這樣的認知所激發出來的服侍的心。34節說撒瑪利亞人「上前」。這是一個帶有動作性的動詞,是主動關心。

●第三、用「聖靈」和「神的生命」來服侍。
34節說,撒瑪利亞人用「油」和「酒」倒在傷處,「油」能止痛,「酒」能消炎。兩者都是古猶太人常用的藥物。更重要的是,在聖經中, 「油」象徵聖靈(路四:18),「酒」象徵神的生命(路五:38),這是表示用「聖靈」和「神的生命」來醫治。有效服事的第三個原則是用「聖靈」和「神的 生命」來服侍。

●第四、療傷止痛的服侍。
服侍一個受傷的人,千萬不可以隨便「碰觸」他的傷處,而是要幫他遮蓋,幫他療傷止痛,這需要愛心,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四:8)。
34節說:「包裹好了」,那是療傷止痛的方法。有效服事的第四個原則是「療傷止痛」,防止傷口繼續惡化。

●第五、讓出自己位置的服侍。
撒瑪利亞人幫受傷的人包好傷口之後,接著提供必要的幫助,讓出自己的位置,「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34節),這是扶持與體貼的服侍,一種互相擔當重擔的作法。在一切的服侍中,讓出自己的位置「最困難」。讓出自己的位置,是謙卑自己。就像耶穌基督為了愛世上的人,離開天上的寶座一樣,撒瑪利亞人也讓出自己的坐騎(習慣、權益、享受及方便)處處為被服侍的人著想,這是有效服事的第五個原則。

●第六、多走一里路的服侍。
聖經稱撒瑪利亞人「好」,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他為別人好處著想,為別人的需要他情願多走一里路;為了幫助遇到困難的人,他陪別人多走一里路。從出事地點到客店的旅程,撒瑪利亞人寸步不離,陪伴在受傷者的身邊,把傷患帶到店裏去照顧他(34節下)。有效服侍的第六個原則是為別人的需要陪伴「多走一里路」。

●第七、持續的服侍。
整個故事發展到這裡好像就該畫下美麗的句點,但是故事還沒結束。聖經在第35節說到「第二天」,這表示第一天過去了,但是服事還沒結束。第二天需要繼續追蹤、繼續觀察。這給我們一個信息:有效的服侍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服侍。這是服侍的第七個原則。

●第八、付出愛心和生命代價的服侍。
聖經說第二天撒瑪利亞人「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35節)。羅馬貨幣的「二錢銀子」,是當時一個普通工人兩天的工資(太二十:2),大約夠受傷的人在小客店食宿一個月多。在聖經中,「銀子」象徵服事的恩賜(太二十五:15)。這告訴我們,有深度的服事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應付或是膚淺的敷衍了事,而是必需付出愛心和生命的代價,這是有效服侍的第八個原則。

●第九、鼓勵別人一同服侍的服侍。
「服侍」有一個價值就是它會「激發別人」一起服侍,「影響別人」一起服侍,「吸引別人」一起服侍。因著一個人有果效的服侍可能激發更多人一起出來事奉。撒瑪利亞人向店主說:「你且照應他」(35節),這是一句很有力量的邀請,他所做的服侍店主看到了,所以當他向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時,必會激起別人有相同生命的共鳴,激起服侍的共鳴。有效服侍的第九個原則是「鼓勵別人一同服侍」。

●第十、常以為虧欠的服侍。
35節說:「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這是常以為虧欠的事奉,這是事奉的第一個原則。撒瑪利亞人拿出兩錢銀子已經綽綽有餘了,但是他還是說 「我會付清所有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這意味著他還要回來,他要看見受傷者全好了,也要與客店的老闆算清楚,這是多麼有責任的服侍啊!這句話告訴我們,當主再來的時候,必要照我們服侍的情形來報償。教會是個有生命的信仰團體,需要有成長的動力和空間。在教會服事時,當在互為肢體的前提下,彼此代禱、相互扶持、共同努力,誠如保羅所言:「....知道你們有同一個心志,站立得穩,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

教會要增長,教會信徒不但要有好的靈命生活,還要以聖經中的服侍原則來服侍聖工,教會才能快速成長,聖工才能『榮神益人』。

 
收聽/下載主日信息